当前位置: 主页 > 南京信息 > 正文

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特别报道⑤|郑光晨:冒着美军飞机轰炸,在阵地上做译电员

时间:2020-10-25

“入朝作战与在国内完全不一样,刚去时没有后勤支援,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气候寒冷,战线长,物资供应困难,战争激烈、残酷程度难以想象,一线阵地的战士更是在挑战生命的极限……”回忆起过往,已经85岁的抗美援朝老战士郑光晨眼带泪光,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1951 年 6 月,郑光晨16 岁,便报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经过中国人民解放军机要学校的专业培训,第二年顺利毕业,被分配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十八军司令部机要处任译电员,当即开赴朝鲜,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郑光晨回忆,当时要跟着部队钻山沟,没有现成的桌子,就因地制宜,砍些树枝、木柴搭成木棚,放上自制桌子,算作工作室。但只要敌机一来,大家伙就必须立即撤到山洞,防止被炸。有一次相当惊险,敌机轰炸时扔下一颗凝固汽油弹,所幸没有爆炸。为了方便管理,司令部将他们编为几个班,吃饭时到工作棚以外一二百米的山沟里的伙房打饭,有什么就吃什么。

郑光晨平时就睡在门口,一个板临时搭成的铺上,为什么要争着睡这边呢?“来电报以后,好自己爬起来赶紧翻译,我是年轻人,工作要抢着干。”郑光晨说,木棚里没有也不允许有取暖的设施,手冻得无法握笔,而译电又要用笔,只好用搪瓷杯倒点开水,把手暖一下,继续译电。

作为老党员,郑老一直坚持,“中华民族精神、光荣传统,一点也不能丢”,他是这么做的,也这么教导子孙后代的。

南报融媒体记者 毛庆、蒋琰/文 严星宇/视频

实习生张君仪亦对本文有所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