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南通信息 > 正文

我市“海水稻”亩产突破1200斤

时间:2019-12-03
本网讯 “亩产突破1200斤!碾出的大米品相好,口感也好!”昨天,在通州湾示范区东港垦区内,科研人员在将此前收获的“海水稻”稻谷收归入库后,品尝了用“海水稻”新米煮的饭,掩饰不住兴奋之情。通州湾盐碱地改良项目部经理陈澎军介绍,该产量再破江苏耐盐水稻亩产实测纪录。

“耐盐水稻”俗称“海水稻”,已在通州湾示范区连续两年试种成功,种植地是往年结满盐霜寸草不生的荒凉滩地。今年,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海洋地质研究院在1500亩的海水稻种植区中,专门划出了南通滨海盐碱地水旱改良矿地融合示范项目区。该院通过跨界解决土壤改良和种植问题,力求方法生态、循环利用、产品绿色:田间秸秆还田,并用于生物质排碱沟,变废为宝;鱼、稻、鸭立体式生态改良实验有效控制病虫草害,增加土壤肥力,保护生物多样性。

记者在现场看到,成群的候鸟或在田间啄食或在上空盘旋,一派生机勃勃和谐共生的景象。

此次滨海盐碱地水旱改良矿地融合示范项目的成功,为总结并编制江苏滨海盐碱地改良技术标准提供了支撑,同时也为我省滩涂综合开发利用和耕地占补平衡工作提供了样板。

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海洋地质研究院南通分院院长姜夏烨认为,较其他地区更有价值的是,我市所有耐盐水稻区域田块均通过了占补平衡耕地质量验收,有效增加了补充耕地指标,缓解了用地的压力,为陆海统筹工作开辟了蹊径。同时,耐盐水稻的实施也实现了滨海盐碱地的快速有效和生态化利用,滩涂湿地环境得以优化恢复。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我市耐盐水稻工作还获得了袁隆平团队的关注,该团队派专人前来交流合作,实施了袁氏1号—袁氏11号生产试验,表示后期将共同探索耐盐水稻服务“一带一路”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