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徐州新闻 > 正文

【治国理政新实践·江苏篇】徐州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路径与对策

时间:2016-08-11

    ◎李存煜 段柯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徐州关键是要根据经济发展规律和趋势,增强对高层次要素的吸引力和融合程度,构建和强化城市经济发展的竞争优势,逐步形成“新兴产业+新兴市场+投融资金融平台”的新发展模式。

    1.明确城市发展定位,拓展增长空间。

    徐州充裕的自然禀赋,丰富的矿产资源,发达的重化工业以及有利的区位条件等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民营经济发展较为薄弱,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在细分市场上的专业化程度较低。因此,徐州的产业定位要以“专、精、尖、新、洁”等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源节约型产业为主导方向,以稀缺性、低排放和高需求收入弹性为主要准则,重点发展电子商务、电子信息及软件、文化娱乐、生态休闲、金融经济、生物医药、精密机械和仪器、品牌服装、特色制造等等高新特色产业和高层次服务业,严格清洁生产。

    2.合理城市发展与产业布局,加强“产城融合”紧密度。

    目前我市产业布局具有围绕主城中心和新城中心,城市、产业相互支撑,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特点,徐州国家级开发区,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徐州高新区,均分布于主城区东部和北部,距离主城区3-6公里;徐州铜山工业区位于徐州新城区的西南部,距离徐州新城中心约7公里。未来徐州城市化的重点,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各级行政区的经济互通共融功能,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增强“产城融合”的发展,按照城市化与产业协调发展的原则,在产业转型升级与城市发展方式上形成互动支持,在要素、环境、能源、就业、分配、交通、服务等方面联动优化,城市化以相应的产业深化演进为基础,产业发展有城市多方面要素和管理作为支持,在空间分布上达到动态优化。

    3.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和构建复合竞争优势,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直以来,徐州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主要依赖于重工业企业的成长,亟待向依托于资源配置效率改善的新增长模式转变。围绕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和复合竞争优势的构建,要重于通过政府管理理念和方式的转变,以制度建设为基础,政策引导为补充,不断降低创业、创新的交易成本和要素融合成本,营造良好的竞争秩序和创新氛围,促进区域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上的快速发展,紧紧围绕“成本和稀缺性”这一竞争力核心,形成新的市场竞争优势。

    4.构建新型产业和金融融合的平台,降低资金融通成本。

    要通过制度创新,依托现代电子信息和网络技术,构建新兴产业和金融融合的平台。要从以往偏重于“融资”需求转变到“投资”需求上来,从投资的角度来思考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进而设计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配套制度,更有助于社会资金的充分调动利用和增强各种要素资源的融合程度为根本目标。要进一步促进与港口城市的经济合作,加大放宽徐州对外贸易口径,改善外商投资环境,进一步制定吸引外资、利用外资的优惠政策,以促进徐州本市外贸进出口总量。

    5.开放投资领域,创新投资服务促进机制。

    扩大服务业开放、探索建立现代投资流向管理模式、构筑对外投资服务促进体系是徐州扩大投资领域开放的主要举措。在扩大服务业开放方面,徐州应选择在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文化服务以及社会服务领域扩大开放,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者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在投资流向管理方面,应努力与国际接轨,借鉴国际通行规则,对外商投资试行准入前国民待遇,研究制订外商投资与国民待遇等不符的管理措施,改革外商投资管理模式,逐步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外商投资管理制度。要建立一种投资主体与投资效益直接约束的体制,以扩大有效投资为切入点,坚持依靠内力和借助外力并举,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重大项目推进力度。要鼓励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入,提高技术投入的经济效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作者:李存煜,徐州市委党校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段柯,徐州市委党校科研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