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南通信息 > 正文

理学先驱、大教育家胡瑗塑像在南通如皋安定小学落成

时间:2018-04-24

  昨天,北宋理学先驱,大教育家胡瑗塑像在如皋市安定小学落成。安定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历史可追溯到清初的崇正书院。2012年9月,如皋市安定小学新校区建成。这所小学叫安定小学就是为了纪念胡安定先生。

  胡瑗(公元993-1053年),字翼之,如皋人。因祖籍陕西安定堡,一生从事教育,世称“安定先生”。

  他的父亲胡讷,任过宁海军节度推官,离任后因“家贫”举家迁居如皋南门外胡家庄。胡瑗便诞生于该地,后移居城内严家湾。

  胡瑗受父亲的影响很深,立志成为一代圣贤。20岁时他游学于泰山,10年间没有回过家乡,每得家书,只要看到信封上有“平安”两字,就随手投掷山涧,以免撩起乡思,不能静心苦读。后与同窗孙复、石介成为一代宗师,并称“宋初三先生”。但以胡瑗所授学生最盛,教育方法最为完备,形成“沈潜、笃实、醇厚、和易”的学风,成为宋代理学的先驱。

  公元1034年,他在苏州讲学,受到社会的好评。次年,苏州郡学建立,知事范仲淹礼聘他任教。他以“使诚明者达,昏愚者励,而顽傲者革”为宗旨,倡明教化,奖掖英才。由是苏州郡学名扬海内,被各地奉为楷模。

  公元1042年湖州知事滕宗谅聘请他为州学教授,远道来学者常有几百人。他不为传统教育程式所囿,大胆提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主张用“明体达用之学”教授学生,要求学生“穷经以博古,治事以通今”。为此,他依照学生愿和才能,实行分科教学,创设“经义”和“治事”二斋,开我国教育分科教学之先河,造就了不少人才。

  胡瑗的教育思想引起了宋王朝的重视。1044年朝廷令各州县兴学,并在京城创建太学,派专员去湖州“取先生之法,以为太学法,至今著为令”。1052年,他被调进京师担任光禄寺丞、国子临直讲,并主持太学。这时的胡瑗已饮誉天下,各地的学子云集京师。他因材施教,把学生“依类分别群居,进行讲习”,有的专攻经学,有的研习军事,有的喜爱文学,有的重视节操义气……培养了不少有用人才。而当时吏部录用的官员,有近半数出于胡氏门下。

  公元1059年胡瑗在杭州病故,葬于乌程何山之原。他一生著作等身,计有《尚书全解》28卷、《春秋要义》20卷,共14种;现存仅有《周易口义》和《皇祐新乐图记》等。  

  在如皋境内有胡瑗衣冠冢的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