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南京信息 > 正文

厚植双创沃土 “硅巷”激发老城新活力

时间:2020-07-03

厚植双创沃土,助力高质量发展

“硅巷”激发老城新活力  

独具特色的鼓楼区南铁院金川科技园,成为科技文化的“新地标”。南报融媒体记者 张华摄

企业大楼、院校校区,“变身”硅巷科创载体,吸引创新创业人才纷至沓来。硅巷改造,同时也让老城区增添了科技文化“新地标”,方便了居民的休闲生活。今年以来,我市主城各区建设硅巷,突出“城市性”特质,定位为校、产、人、城融合发展的新空间,既缓解区域产业空心化等问题,又点燃了创新活力,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办公楼变“新地标”,加速产城融合

近日记者看到,位于北京西路2号的“中科紫台”创新基地,正在招引相关科创产业。该基地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鼓楼区政府、倍格生态三方于去年签约共建。今年4月,创新基地在紫台大楼的基础上,完成硅巷化改造。

附近居民徐明说,以前这里是办公大楼,从不曾进去过,和居民生活关联性不大。如今成了向社会开放的创新基地,听说还有餐饮、娱乐等配套设施,这一片人的生活品质将得以提升。 

“中科紫台”所在地的云南路社区党委书记卢建瑛,一边观看楼内结构,一边想着未来的活动安排。“硅巷里的IT精英,需要情感交流,我们有联谊交友;想与学校、企业互动,我们来牵线联系。”她说,社区要靠前服务、主动作为,让双创人才在这里宜居宜业。 

“‘中科紫台’将成为这一带的科技文化‘新地标’,加速构建集工作、生活、休闲于一体的创新活力区。”倍格生态南京区域合伙人邰钰说,他们将引进一批新零售商业,为附近鼓楼二条巷、三条巷居民的休闲生活带来便利;在紫台的支持下,大楼内还保留着天文类科普展品,建有中小型会议室,便于街道、社区举办活动;水吧、书社、艺术集合店、录音棚等资源,也将与企业、居民共享。

对接院校资源,激活双创动力

鼓楼区高校资源丰富,有南京大学等20所高等院校,60多个重点院系。位于水佑岗路上的万谷硅巷,周边有南京工业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园区成为学校“双创人才”的首选载体之一。 

记者看到,园区内的公司“青蓝画室”,刚刚恢复了线下授课。该画室是由南京艺术学院的“双创人才”创办的公司。此外,园区还引进了“中艺青芽”等依托南艺资源的“双创人才”企业。 

园区还依托南京工业大学的学科特点,打造工业设计、建筑设计、互联网技术、电子科技、机器人技术开发等“科创产业”。

园区副总经理史陈春说,园区从2016年9月份开始运营,去年完成硅巷改造。目前入驻企业近100家,科技、文化类占80%左右,创新创业生态得到进一步强化。

记者从南京白下高新区了解到,秦淮硅巷内集聚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55研究所、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8511所、金城集团、晨光集团等一批大院大所大企。通过集聚名校名所名企及国际化创新资源,目前秦淮硅巷内已初步形成无人机、芯片应用、物联网、智能制造等主导产业链,引入中国联通物联网总部、中航金城集团国家级无人机产业基地等重点产业项目。自2018年9月以来,秦淮硅巷累计新增国际创新广场等科创载体54万平方米、科技型企业347家、新型研发机构11家,2019年底区域产值超258亿元。

升级低效载体,打造创新“熟地”

珠江路的未来城B座,曾闲置停摆4年。去年改造升级后,这里成为玄武区硅巷重要载体之一,目前已集聚30家企业;同仁西街7号也曾是低效载体,升级改造后,目前已入驻达斯琪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等58家企业。今年,珠江路城市硅巷还将推动辖区内雄狮国际等9栋低效载体转型升级。 

玄武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全区还将推动10万平方米的硅巷载体转型,推动城市硅巷与都市型高新园区、环高校知识圈统筹联建。 

鼓楼区的金川科技园在建宁路65号,前身是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本部。原先这里是老校区,现在已经完成硅巷改造,建设成为一个集园林式办公、科技、艺术、创意、生活为一体的科创载体,面积达10万平方米。园内的南京亿人文化传媒公司,彰显了“新消费”的活力,累计带动各类产品线上销售额高达千万元。 

近年来,鼓楼硅巷建设亮点不断,截至目前,已有万谷、金川、南财、紫台等科创载体20.4万平方米,初步形成了数字经济、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文创产业4条主导产业链。字节跳动、太极计算机、南大—工行金融工程实验室、喜马拉雅音频分享平台等重点项目入驻。鼓楼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鼓楼硅巷建设将更注重多点布局、产城融合、特色鲜明,在老城区里打造出创新“熟地”。 

南报融媒体记者  王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