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南京信息 > 正文

“南京模式”之后开新局,南京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再提速

时间:2020-11-29

2019年,南京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785亿元,同比增长13.2%;全年接待旅游者总人次1.47亿人次,同比增长9.5%;接待入境过夜旅游者84.3万人次;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5%……

这是南京晒出的今年文旅产业“成绩单”。

这意味着更高的起点。 

作为文旅消费试点城市的“排头兵”,南京接下来怎么做? 在“摸着石头”蹚出文旅消费的“南京模式”后,这座城市又交出下一步“怎么闯?怎么创?怎么干?”的答卷。

11月12日,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培育新业态拓展新消费促进我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贯彻落实中央、江苏相关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相关文件的基础上,以实打实的政策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促进南京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这是南京文旅产业的答案——培育新业态,拓展新消费;一头连着供给侧,一头连着市场终端。 

这意味着南京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不仅要走出新路,而且要走实,一年接着一年干,走出“一步一个脚印”。 

01

“摸着石头”蹚出“南京模式” 

2016年,在发布的第一批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名单(第一次)中,南京榜上有名,成为江苏唯一入选的试点城市。 四年,南京长风激荡如昨,满是流光溢彩。 

肩负“试验田”的使命担当,就要有敢于尝试、敢于创新的勇气。 

自入选以来,南京文化消费试点工作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着眼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大力推动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形成一套促进文旅消费的政策体系,建设一个智能高效的文旅消费“一站式”服务平台,培育一批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影响范围广的文旅消费产品和服务品牌,推出一系列消费惠民活动,发布一份引导城乡居民进行文旅消费的指南,打通一条联通上下游的文旅消费产业链…… 

每个“一”都代表着南京在文旅消费浪潮中勇立潮头的探索——在扩大文旅消费试点工作内容和受众面的同时,为全国探索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文化消费“南京模式”。

2017年1月,文化部、财政部对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城市进行中期考察,认为南京“政策引领与具体办法相结合,先行先试与重点推进相结合,线上与线下联动相结合,直接补贴与奖励相结合”的经验做法值得借鉴和推广; 

2017年7月,《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专项督察情况的通报》对全国45个试点城市的试点工作进行了总结通报,南京市被列为“试点工作进展较好的城市”; 

2018年6月国家文化与旅游部下发了《关于公布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奖励计划奖励城市名单并拔付奖励资金的通知》对20个试点工作做得比较好的城市进行奖励,南京作为第一档10个城市之一,获得了20万元的奖励。 

同时,南京还多次应邀参加文化和旅游部组织的文化消费试点工作座谈会介绍南京经验做法和参加在北京、深圳举办的文化消费试点成果展。 

02

“新目标”催生“新坐标” 

未来的南京文旅产业什么样? 

在《意见》中,阐释了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总要求:把南京打造成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全域旅游示范城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城市,让南京市民和来宁游客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一句话,不到60个字,勾勒出南京文旅产业发展的宏伟蓝图。 

“有外地的戏迷专门坐着高铁跑到南京来看戏,因为南京有演出补贴,戏是一样的,但票价省了,还能顺便来南京旅游一趟。”这个场景至今让南京文旅消费智能服务平台负责人龚龑龑印象深刻。在宁80多万大学生,花较少钱即可在“家门口”欣赏到国内外的“名角、名曲、名剧”,看到一流的展览,同时,还吸引了大量周边地区观众来宁观演看展,一线城市演出机构、原市属院团和本地演出团队同台竞技,“要看戏到南京”新潮流在长三角一带形成。 

在平台上,数据已见倪端。 

2017-2020年9月底共吸引来宁观看政府补贴剧目的外地观众21.78万人次,占总观演人次的3成,外地观众主要来自于安徽、无锡、常州、镇江等周边城市,而《猫》等头部剧目甚至吸引了不少上海、杭州地区的观众。 

03

“新坐标”定下“新实践” 

既然有了新坐标,那么如何把握文旅消费的内涵要义?各项举措怎样落地生根?脑中要有新理念。 

理念是行动先导,理念如同大脑,指挥着脚往哪儿迈、劲往哪儿使。 

与以往的文件相比,这次的顶层设计突出特点是管全面,整合城乡资源、加快载体建设,培育新兴业态、扩大产品供给,创新消费模式、繁荣夜间经济,完善服务设施。 

“怎么干”?脚下要有新实践。 

供给侧要“新”是关键。《意见》提出,要培育文化创意、会奖旅游、特色旅游、电子竞技、旅游民宿、文艺影视、数字文旅等七大文旅新兴产业。供给侧新,市场终端消费模式才能新,服务设施载体建设强人气才能旺。 

以会奖旅游为例。根据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发布的《2018年度中国展览数据统计报告》,南京展会数量在全国各城市排名第三,仅次于上海和广州;展览面积则排名全国第五。 

另有数据显示,2018年南京全市专业场馆共举办展览项目281个,面积由282.3万平方米增长到294.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3%,成功举办了江苏发展大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全球未来网络发展峰会、海绵城市国际交流大会等大型展会。 

“不仅可以为组织者、场馆经营者和服务者带来经济效益,还可以为所在城市带来大量参加者和国际观光客,为当地的旅馆业、餐饮业、零售业、公共交通业等带来收益。”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学术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高级会展师黄彬曾给出一个数据,“根据一般经验性判断和西方会展发达国家的数据统计,产业的拉动效应为1∶6-1∶9。” 

对于从演出夜跨界而来的北京爱乐汇来说,南京已经成为这项重要创新的第一块试验田。“对做展览来说,南京是一个性价比很高的地方。”爱乐汇文化艺术(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蔡佳臣感慨。他们细细做了一番比较,相比北上广这些城市,南京的办展成本相对更低,但受众购买力、艺术鉴赏力却不可小觑。“这里很有文化艺术氛围,这么多年,我们都能感受得到,”蔡佳臣说,“不只是展览馆,商场、景区这些地方都会有展览展出。” 

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消费者的生活得更美好。《意见》中,加快推进重大文化和旅游项目建设,加强文化和旅游节庆资源整合,提升乡村旅游品质等涉及市民游乐休闲的项目,都被“划了重点”。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至五更又复开”。针对大火的“夜经济”,《意见》还特别提出要支持开发长江夜游、城墙夜游、博物馆夜游、街区夜游以及24小时书店品读等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品牌;支持开发乡村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产品和城市特色民宿品牌;鼓励文博场馆优化夜间开放时间,完善夜间餐饮、购物及公共交通配套服务,打造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特色品牌。 

今年,南京入选“夜间经济二十强” ,把“夜经济”变成“热经济”。根据市政府办公厅《打造“夜之金陵”品牌的实施方案》,新街口、夫子庙、老门东、南京1912、百家湖1912、弘阳广场等夜间经济集聚区已经形成,主要业态集中在商旅观光、特色餐饮、购物休闲等方面。城市“灯常亮”乡村“夜不黑”,鼓楼区水木秦淮街区、建邺区河西万达广场区域、栖霞区仙林金鹰区域、等成为市民夜间休闲消费好去处。 

企业发展是基础。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力,企业诉求应该得到充分满足。《意见》指出,要鼓励和支持各级文化产业园区优化升级,鼓励利用老旧厂房开发建设文创商店、特色书店、小剧场等文化和旅游消费场所,持在园区开发制作优秀健康网络艺术作品,打造南京文化IP。 

环境优化是保障。刷二维码就能验票入门,南京文旅消费智能服务平台上就能淘到补贴的优惠票,博物馆景区能用上4G/5G网络,边游边直播也顺畅……在南京,“有得玩”之外,更多“玩得好”的保障纷纷“上岗”,不让今天的“短板”变成明天的“掣肘”。消费没了后顾之忧,来南京才能“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辨识洋流,认识新变化;扬起风帆,明确新理念;开足马力,投身新实践。在这个重要的发展新方位上,南京文旅产业发展的航船必定聚合澎湃之力直济沧海。

南报融媒体记者 邢虹

火币p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