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南通信息 > 正文

“莫文隋”原型离世,150万志愿者接续前行

时间:2019-07-15
24年前,因隐匿真名资助困难学生,践行凡人善举的“莫文隋”引发全市关注,继而全城寻找、群起仿效……以此为起点,“莫文隋”精神如同一股春风清流,吹遍江海大地,催开文明之花。

不幸的是,因患重度肌无力症,7月12日,“莫文隋”的原型、原南通工学院副院长汤淳渊悄然离世。老人生前立下遗嘱:不发讣告,不添“寿衣”,骨灰撒入长江,后事操办控制在10人以内。

1995年3月,就读于原南通工学院的女生石洪英,家庭遭遇不幸,多病的寡母不幸去世,生活失去依靠。汤淳渊得知此事,化名“莫文隋”给了石洪英一笔百元汇款,附言“生活补助费”,地址为“南通市工农路555号”。从此,“莫文隋”每月都要给她寄去100元钱,直至石洪英完成学业。每次的汇款单上,总有“要好好学习”“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之人”等简短话语。

怀着感激之情,石洪英曾几次踏访工农路,却发现并无“555”号,当然也无法见到“莫文隋”其人。大家这才明白:“555”其实就是“无无无”,“莫文隋”就是“莫问谁”。

1995年9月,“莫文隋”在帮助石洪英的同时,还给原南通工学院学生处寄去了1000元,并附信请学校从家住苏北的特困生中选一人,“每人月发给100元,作为生活补贴”。

最早与“莫文隋”结缘的原南通工学院,设立了“莫文隋基金”,向贫困生伸出援助之手,各系成立“莫文隋服务队”,广泛为社会服务。帮助石洪英的“接力棒”,也从“莫文隋”手中传到南通印染厂,她在这里找到了工作。

此后,全市发起寻找“莫文隋”的活动,通城张贴着“莫文隋,你在哪里”的大幅海报。“你要问我是谁,请莫问我是谁,风雨中我是一把伞,干渴时我是一杯水;你要问我是谁,请莫问我是谁,迷雾中我是一颗星,冰雪中我是报春梅……”上世纪90年代中期,“莫文隋”之风温暖了全城人心,一曲唱遍南通大街小巷的《莫问我是谁》,唤起了全民争相学习、效仿“莫文隋”的热潮——汇款给社会福利院的“魏群”,多次向慈善机构捐出善款的“关辛”,默默关爱患病少年的“吴铭”,还有“卫英才”“任有琴”……

150万志愿者接续前行

一个人带动了一群人、一座城,“好人文化”在南通引发“滚雪球”效应。据市慈善会、社会福利院和希望工程办公室不完全统计,从1995年涌现“莫文隋”开始,在不到3年的时间内,就收到捐款近百万元,其中不留名的就有一百多笔。1997年1月5日和4月21日的《人民日报》分别以《南通:群起效仿“莫文隋”》《南通:“莫文隋”有新篇》为题,进行跟踪报道。2002年11月3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播出专题片《道德的力量》,聚焦由莫文隋引发的“南通现象”。经各级各类新闻媒体报道后,“莫文隋”的感人事迹传遍全国,“莫文隋”也因此成为做好事不留名的代名词。

面对众多扶危济困不留名的“莫文隋”现象,南通市在1997年3月5日把“学雷锋日”同时定为“学莫文隋日”,倡导市民在这一天走上街头为民服务。同年,“莫文隋”精神被搬上话剧舞台。1998年3月31日,江海志愿者服务站正式成立。

在因重度肌无力症住院期间,汤淳渊仍然坚持每个月从工资中拿出400元捐给莫文隋基金。斯人已去,精神永存。如今,汤淳渊所引发的“莫文隋”现象已成为南通精神文明的一张闪亮名片。据统计,南通市江海志愿者由最初的34人发展到150万多人,全市登记在册的志愿服务组织近5000个,志愿项目超10万个。

本网记者 龚丹 本网通讯员 陈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