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徐州新闻 > 正文

【昔日视频】援藏干部王立权:一次援藏一辈子梦牵魂绕

时间:2016-08-26

丰县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王立权同志因突发心脏病去世。而就在去年9月13日徐州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还专题报道了作为援藏干部优秀代表的王立权,在拉萨期间忘我工作的事迹。让我们重温这段视频,也以此缅怀王立权同志,一路走好。

9月13日消息:在拉萨市区,美丽的拉萨河上,横跨着一座连接川藏、青藏与市区的雄伟大桥,它就是西藏首座现代化立交桥拉萨柳梧大桥。我市援藏干部、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王立权,当时是市交通局副局长,被派到了拉萨作为大桥项目指挥部副总指挥、总工程师,为这座连接拉萨河南北岸、连接汉藏人民深情厚谊的金桥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和幸福的泪水,也为之后一系列高原基础设施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今日面孔就让我们一起去走近王立权,和他一起重温当年建桥时的奋战岁月。

开通于2007年的柳梧大桥,是青藏铁路拉萨枢纽站配套工程和西藏首座现代化立交桥, 肩负着拉萨市东延西扩、跨河发展重要纽带功能。大桥总长1660米,其中主桥主跨上部复式钢箱提篮拱跨径为120米,达到当时同类桥型国内跨径之最,施工难度大,科技含量高。考虑到西藏当地工程设计、施工、管理力量不足,2003年大桥在立项设计之初,国家就考虑到组织内地工程专家入藏参与设计、建设。正是这个机遇,让王立权与柳梧大桥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立权 援藏干部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这座大桥应该说,无论从技术的难度,自然条件,都是对我们来讲是一次考验。

2003年11月,王立权来到拉萨,他来不及适应高原严寒、缺氧等恶劣高原反应,就深入现场,对施工地质、水文情况进行考察,并对大桥桩基预制下沉沉井基础设计方案提出颠覆性整改。

王立权 援藏干部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西藏是有海底板块变迁隆起,地质条件非常复杂。因为这种地质条件下,含有30%的骨骼石,沉岩沉的过程当中会遇到这些骨骼石非常困难,这是一个,第二个,拉萨河的河水是由山上的冰雪融化雪水,所以它的水非常寒冷,下沉过程遇到问题的时候,潜水员没法解决这个问题。所以鉴于这个情况,后来通过专家的论证,进行了大桥的设计变革。采取了另外一项工艺,由大桥的沉基技术改为排桩连续墙这种方案。

重新设计后的整改方案经过专家论证,设计单位同意,国家发改委报认,作为最终方案确定下来。

王立权 援藏干部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包括工程预算的变更,整个一篮子来解决这个技术问题。

在建桥的同时,王立权还把培养藏族技术干部当成己任,把自己几十年来的施工管理经验无私地传授给当地天路公司的藏族同行们。

王立权 援藏干部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使他们吸收新型的理念和新型的技术,这是我们援藏干部要把援藏的思想要变,从完全投入型、输血型援藏,到造血型。

在3年9个半月的援藏时间里,王立权和藏族技术人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他的帮助下,一批西藏本地技术人员迅速成长起来,成为各自领域内的顶梁柱。

王立权 援藏干部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比如说达娃次仁,当时我在西藏的时候,他读工程硕士,需要校外指导老师,他说你来当我的校外指导老师行不行,我说行啊,能当你的老师我高兴啊。应该说手把手的带他,教他,包括如何写文章,文章的发表等等,现在已经是西藏天路公司的监事会主席,走上了厅级岗位的领导。

在采访过程中,王立权反复强调"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正是靠着这种精神,才让他和援藏干部们抵抗住了低压、缺氧、高寒的恶劣高原生活环境。

王立权 援藏干部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常见的高原病,脑水肿,肺水肿,那是要命的。我们当时在那边,北京的一个援藏干部后来也去世了,东南大学去一个援藏干部到羊八井,是一个教授,去了也把生命牺牲在那儿,应该说自然条件对人确实是一种考验。

王立权告诉记者,人啊,一次援藏,一辈子梦牵魂绕高原。

王立权 援藏干部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我感觉到西藏工作,这辈子来讲应该说终身难忘,我们要把我们的形象,把江苏好的理念带过去,把我们好的形象带过去,好的工作作风带过去,把我们严谨的工作态度带过去。西藏这五十年的变化,现在的巨变,应该说跟我们所有全国各地援藏干部的辛勤努力是分不开的。

编辑 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