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盐城新闻 > 正文

你能吃到盐, 得感谢孙悟空

时间:2016-03-29

-盐城晚报讯  寻读手记

与别的行当一样,盐民也有自己的行业习俗。每逢喜庆节日,盐民也通过对盐业创始人的祭祀仪式来祈愿。在春季生火烧盐前和秋后灭火修煎时,都要祭拜盐宗,供三牲,行三叩九跪之礼,祈祷和感谢当年盐产丰收。

盐民的祭拜对象是盐宗庙里的三宗——产盐之宗夙沙氏、经盐之宗胶鬲、管盐之宗管仲。其中夙沙氏煮海为盐,首创华夏制盐之先河,被尊为盐业鼻祖,史称盐宗。明彭大翼《山堂肆考》煮海条云:“夙沙氏始以海水煮乳煎成盐。”

胶鬲原本是卖鱼、卖盐的,后来被周文王发现,举荐给商纣王。《孟子·告子下》中曾提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后来这部分文章编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短文,中学语文课必读。

管仲任齐相后,制定了《正盐荚》,成为了中国盐政的首部大法。《正盐荚》创设了计口授盐法、专卖制和禁私法。在此后两千余年中,各朝各代统治者对盐业的管理基本上直接或间接取法于《正盐荚》,利用管仲之术,政府专控食盐产销,即实行盐业专买专卖制度。因此,管仲为管盐之宗。

市第二小学校本教材中关于“悟空盗盐”的内容。

中国海盐博物馆内煎盐场景。

中国海盐博物馆内摊晒场景。

“悟空盗盐”进了课本

日前,盐城市第二小学教育集团出版了一套校本教材,名为《一身好品质》,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分为低、高年级两个版本。在这套教材中,专门有一课叫做“我爱我的家乡”。有意思的是,在低年级版的这一课中,专门提到了盐城的由来。

盐城是怎么来的呢?二小的这本教材中是这样说的:据说,当年孙悟空在王母娘娘的蟠桃会上,吃了许多美味佳肴,味道鲜美之绝,在人间从未尝过。孙悟空疑惑不解,决定悄悄跑到厨房看个究竟。

在厨房里,孙悟空发现厨师每做一道菜,都会把一块白色砖头放到锅里摇晃一下。天庭的厨师告诉他,这是盐砖,做菜时放上一点,菜就特别好吃。悟空心想,这个好东西人间没有,借来使使,让大伙儿都尝尝。厨师当然不肯借,于是悟空就把盐砖给偷了出来。

盐砖被偷了,天兵天将一路追过来。悟空带着盐砖行至盐城上空,快到花果山了,发现追兵已近,来不及躲避,就将盐砖扔进了东海。从此,海水成了咸的。

回到花果山,悟空将这事儿告诉了猴子们。有个老猴子就建议,不如把海水取回来放到锅里煮,水煮干了,不就是盐吗?悟空一听,好主意!于是就令大家去取海水煮盐。

负责校本教材编撰的耿俊龙老师告诉盐城晚报记者,这个故事,取材自“悟空盗盐”。放在这一课里,主要是希望孩子们能更熟悉自己的家乡。在课本中,这一课的结尾还专门提了个小问题:“小朋友,这是关于我们家乡‘盐城’的一个神话故事。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盐城’由来的故事吗?”

“孩子们能通过这一课,生发出更多的想象,寻找更多的故事,是我们这一课的主旨,如果他们有兴趣,可以到中国海盐博物馆之类的地方看看,了解更多真实的情况,那就更好了。”耿俊龙说。

从煮盐到平摊晒盐

“煮海为盐时期,生产力是比较低下的。”3月17日,盐城晚报记者来到中国海盐博物馆,该馆开放部工作人员顾倩介绍说,早期盐民将海水注入锅里煮制,高温加热析出盐粒。但随着需求量的不断扩大,煮盐已经不能满足大家了,于是人们发明了淋卤煎盐,利用草木灰里的碳元素吸收盐分,淋上卤水等待沉淀,进而高温析出盐粒。

“淋卤煎盐最大的好处,是制作出的盐质量好,”顾倩说,这种方法从汉代到新中国成立一直沿用。建国后,海盐制作技术逐步改进为摊晒制盐。摊晒制盐技术其实在宋代就出现了,上世纪60年代,平滩晒法实验成功后,产量大增,在国内制盐业开始推广。

“我们盐场用的就是平摊晒盐法,”灌东盐场质量科负责人唐广军告诉盐城晚报记者,所谓平摊晒盐法,其实就是将海水引入盐池,通过风、太阳光的作用,将海水逐步蒸发、浓缩、结晶的过程。晒制过程中不添加任何添加剂,自然天成。

唐广军进一步解释平摊晒盐法,海滩上由远到近设10个盐池,将海潮按顺序引入盐池蒸发。第一个盐池蒸发后再引入第二个盐池,以此类推,一直到第10个盐池。前9个盐池主要用来蒸发海水,第10个盐池底部铺着一层黑色盐膜,这层塑料膜起吸热功能,既利于卤水结晶也保持盐的清洁。

第10个盐池里结晶完毕,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工业用盐。如果再送到加工厂里进行粉碎、洗涤、筛选、烘干等处理,出来的就是我们今天吃的食用盐。

“现在我们盐场基本上一年收一次,平摊晒盐法节省了很多人力。”唐广军说。

贩卖私盐的都是“狠”人

在盐城,产盐业已经不再是支柱性产业,但这座因盐而兴的城市却处处都是“盐”的痕迹。顾倩告诉记者,以地名来说,盐城地名里的“仓”、“团”、“墩”、“灶”等字眼都是以前的产盐单位或与制盐过程有关。

在中国历史上,盐的生产历来都是官府控制的,从西汉最早的《盐铁论》开始便是如此。唐代到明代,盐业专卖收入一直占据国库岁入的一半。而两淮地区的盐税就占了盐税整体的三分之二。

在历史上,贩卖私盐是属于要杀头的行当。翻开历史书,敢贩卖私盐的,都是王仙芝、黄巢、钱镠、张士诚这些“狠”人,贩卖私盐给他们带来经济利益,而官府的打击又让他们走投无路,于是造反起义成为首选。这其中张士诚就是盐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