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盐城新闻 > 正文

我市戏剧创作精品迭出

时间:2016-12-02
10月底,徐新华创作、省淮剧团演出的大型现代淮剧《小镇》,一举夺得第十五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成为华东地区此次唯一获得该奖项的剧目;在11月下旬闭幕的第三届江苏文化艺术节上,6台地方戏曲获舞台表演类最高奖——“优秀剧目奖”,其中4台由盐城作者创作;11月30日晚,杨蓉创作、江苏大剧院出品、省演艺集团联合制作的京剧《青衣》,作为首届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的开幕大戏在南京紫金大戏院与观众见面……今年以来,我市戏剧创作生产持续丰收。 盐城素有“现代戏之乡”、“小戏之乡”的美誉,拥有全国唯一的现代戏创作基地,有近百部作品分别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国家文华奖、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曹禺戏剧文学奖等殊荣。据介绍,近3年来,我市作者每年创作大戏20部左右,小戏15个左右。今年以来,就有2部作品入选文化部“戏曲剧本孵化计划”一类作品,6部作品晋京演出,1部作品入选国家艺术基金,3部作品入选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3部作品参加省文化厅新春系列演出,1部作品赴延安演出,15部作品入选江苏艺术基金2016年度资助项目,4部作品在“2015年江苏省戏剧文学剧本评选”中获奖。 “近年来,我市之所以能连续推出一批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现代戏剧目,得益于对艺术规律的遵循和对艺术目标锲而不舍的追求。”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从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我市探索出戏剧创作生产春播、夏耘、秋收、冬储的“四季歌”。每年初召开剧目题材规划会,年中组织新剧本通稿会,对题材好、有潜力的剧本,明确专家进行全程跟踪指导,年末进行新剧本评奖活动,形成了“策划一批、生产一批、打磨一批、储备一批”的科学机制。在搞好戏剧创作的基础上,我市狠抓作品的转化工作,每年举办新剧目调演都推出一批新作。去年,全市新剧目调演12台剧目,除市演艺集团的舞剧、综艺、折子戏专场外,9个县(市、区)自编自导自演了9台原创剧目,有淮剧、淮海戏、话剧、儿童剧等,激活了全市戏剧创作资源。 同时,在满足本市剧团上演的前提下,我市还向外市剧团输送剧本,力求让更多的剧本搬上舞台。在第三届江苏文化艺术节上, 6台外地地方戏曲获“优秀剧目奖”,盐城作者创作4台,分别是:徐新华与陶然创作、连云港市淮海剧团上演的淮海戏《辣妈犟爸》;曾汉才创作、宿迁市柳琴剧院上演的柳琴戏《古城拉魂》;朱正亚创作、省柳琴剧院上演的柳琴剧《血色秋风》;徐新华与陶然创作、镇江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镇江市艺术剧院上演的扬剧《完节堂1937》。此外,我市作者袁连成与丁晓东创作、泰州市淮剧团上演的现代轻喜淮剧《赶鸭子下架》获“剧目奖”;徐新华与袁连成创作、常州市锡剧院上演的锡剧《夕照青果巷》参加展演。 创作人才是戏剧生产的最大资本。市及9个县(市、区)都有隶属于文化部门的剧目工作室,全市已拥有专业、业余创作人员达100多人,形成了一支老牌作者引领队伍,青年作者日渐顶梁,新生力量逐年补充的创作梯队。在去年首次授予5名“盐渎文化奖章”得主中有2名编剧。一台精品剧本,离不开坚持不懈、孜孜以求的精神。国家一级编剧、市戏剧家协会主席陈明从事戏曲现代戏创作近30年。他创作的淮剧《鸡毛蒜皮》获文华剧作奖,《十品村官》获曹禺文学奖。陈明在创作淮剧《半车老师》的过程,三次推倒,另起炉灶,历经30多稿的修改。国家一级编剧、淮剧《小镇》的剧作者徐新华耗费10年时间,上演之前13稿,上演以后又有6次大的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