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南京信息 > 正文

南信大专家预警:全球变暖致我国“骤旱”风险增加

时间:2020-03-26

“世界气象日”南信大专家预警

全球变暖致我国“骤旱”风险增加

讯(融媒体记者 谈洁 通讯员 林雯)昨天是“世界气象日”,今年的主题是“气候与水”。日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院院长袁星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根据他的研究成果,未来中国发生骤旱的风险可能将显著增加,到本世纪中叶,部分南方湿润省份骤旱风险将增加40%。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一般而言,干旱是一种缓慢发展的气候现象,往往是由降水亏缺引起,需要数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达到强度和范围上的最大值。袁星介绍,在异常高温和降水亏缺的共同作用下,通常会造成局地土壤湿度持续亏损、蒸散发增加,这种发生发展迅速、预见期短、强度大、破坏性强的干旱事件就是“骤旱”,发生的时间范围界定在15—60天之内。 

通过5年攻关,袁星及其合作者们发展了一套识别骤旱的指标体系和方法,并对中国和非洲等地区的骤旱成因、趋势等进行了定量分析。 

通过模型计算预测,到本世纪中叶,贵州、广西、广东、浙江等南方湿润地区的骤旱风险将增加40%,而在北方半干旱地区骤旱风险却有所降低。综合来看,未来中国的骤旱风险仍有显著上升趋势。 

袁星介绍,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雨热同期,高温天气往往出现在雨季。再加上湿润半湿润地区水汽充足,当雨季少雨时,高温热浪会加速水分的损失;同时较湿润地区植被茂盛,缺水时植物也可以从深层土壤汲取水分,有利于蒸散发的增加,容易形成骤旱。 

“中国骤旱更易出现在较湿润地区,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很大的关系。”袁星解释,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众多水文气象要素的变率增加,干旱、洪涝更易出现。同时,温室气体的增加改变了大气外辐射的强度,一方面带来更多的高温热浪,加速湿润地区水分的蒸散发;另一方面,外辐射的增强也改变了云的分布,季节性降雨变得愈发不稳定,进而改变了传统的区域降水分布。 

他说,从模型分析来看,未来江苏部分地区发生骤旱的频率有增加趋势,但信号并不是很显著,还需进一步研究。